当前位置:首页 > 工作动态 > 宣传教育

八桂古代清官廉吏|岑天保:善恤民苦 贤声远播

来源:百色纪检监察网 作者:黄彩香 黄海珍 发布时间:2022-03-25 15:53

岑天保(1328—1394),字表立,广西德保县人,镇安土府第十世任官,在位执政26年。明洪武元年(1368),明太祖朱元璋将镇安路改为镇安土知府,授岑天保为土知府,颁发土府印。洪武二年(1369),岑天保将府治从感驮岩(今那坡县)迁至今德保县城独秀峰下。岑天保重视农业生产,体恤民生,主动为百姓减免苛捐杂税,贤名远播。

执政期间,岑天保积极鼓励农业生产,为镇安府人民减免苛捐杂税。岑天保自幼好读书,深谙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的道理,他大力推行“保境息民,恪恭奉上,筑城垣,立法度,捐烦苛,恤孤寡,薄赋轻徭”政策,劝农民开垦荒地,农民开垦的土地归自己所有,三年才升科纳税,其他赋税徭役也相应减免,极大地鼓励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。岑天保还从每年赋税和猪判中提取一部分银两,用来帮助孤儿寡妇。这些政策和措施对当时镇安府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。

为了解民情民意,岑天保在镇安府衙门外设立“知府信箱”,供百姓投诉和献计。师爷怕百姓牢骚小事不断上诉,劝岑天保道:“老爷,天下最复杂的就是人心,人心如沟壑难填,再说你哪里有空顾忌那么多?”

岑天保说: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。对于集中反映的尖锐问题,我们要重视,先下手为强。”很快,岑天保就从“知府信箱”搜集到的民意民情中发现了一个大问题,那就是“镇安土府每年向普安卫(今云南普安县)进贡3000石大米”的苦役,这让当地人民叫苦不迭。

当时,镇安府每年要向普安卫进贡大米3000石,镇安府多山,运粮食出去只能靠肩挑手扛,路途遥远加上山高路陡,不少人在路上发生意外。岑天保体恤民情,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),他主动上奏朝廷,请求改变过去进贡大米的惯例改为进贡白银,为当地人民减轻挑粮苦役。朱元璋看到奏章后,感念岑天保为民之心,解除了镇安府人民每年挑3000石大米到普安卫的苦役。民众得知消息欢呼雀跃,四处奔走相告。

明洪武二十七年五月(1394),镇安知府城西北发生农民叛乱。岑天保率兵前往镇压,并在离府城十三里的响泉山(今马隘镇)安营扎寨,在下山巡察时,不幸跌山身亡。当地人民按照壮族“死不离地”的葬俗,把他掩埋在响泉山(今天保山)下,并在德保县城东街及其墓侧建祠纪念他,名岑公祠(今德保县的天保庙),岑公祠历经几百年至今依旧香火旺盛,德保、靖西、那坡、田阳、云南富宁等附近一带的人们都会前来拜祭。(德保县纪委监委  黄彩香 黄海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