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政治监督“三化”护航基层高质量发展

2025-07-23 08:54来源:右江日报

政治监督是督促全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抓手,是基层治理的“导航系统”,更是护航高质量发展的“压舱石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强化政治监督,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。”基层作为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政治监督的质量直接关系治理效能的成色。当前,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、精准化、常态化(以下简称“三化”),既是破解基层监督“虚化、弱化、泛化”的关键之举,也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。唯有以“三化”为路径,让政治监督既“见人见事”又“精准有力”,既“常态长效”又“落地生根”,方能为基层高质量发展清障护航、固本培元。

一、靶心校准:以“具体化”破题,让政治监督从“雾里看花”到“精准画像”

政治监督若失之空泛,便如“盲人摸象”,难触本质;唯有落细落小、具象聚焦,方能穿透表象、直击要害。具体化是政治监督的生命线,其核心在于将抽象的政治要求转化为可操作、可检验的具体任务。

聚焦“国之大者”定坐标。基层监督不能“只见树木、不见森林”,而要善于从政治高度审视具体工作:如看乡村振兴是否守住“粮食安全”底线,看民生保障是否践行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理念,看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是否筑牢安全防线等。“不谋全局者,不足以谋一域。”唯有将监督视角嵌入“全局图”,才能在产业发展、项目推进、政策执行中精准识别“表态多调门高、行动少落实差”的政治偏差,确保基层工作方向正确。

紧盯“关键少数”抓重点。基层“一把手”和领导班子是政策执行的“领头雁”,政治监督具体化,必须抓住“关键少数”:监督其是否带头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,是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;察其在重大任务中的担当作为,访其在群众中的口碑声望。既盯“显绩”,也督“潜绩”,让“关键少数”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。

紧扣“薄弱环节”列清单。基层治理的“痛点”“堵点”,往往是政治监督的重点。无论是村级“三资”管理中的暗箱操作,还是惠民政策落实中的“中梗阻”,都需要把抽象要求拆解为“是否严守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规定”“是否规范使用乡村振兴项目资金”等具体条目清单,既查制度执行的“最后一米”,也找流程设计的“先天不足”,让政治监督从“泛泛而谈”变为“靶向治疗”。

二、精准发力:以“精准化”提质,让政治监督从“大水漫灌”到“靶向施治”

“治之其未乱,为之其未有。”政治监督唯有精准识别、靶向发力,方能有的放矢、一击即中。精准化是政治监督的关键线,其要义在于根据不同领域、不同对象的特点,采取差异化监督策略,提升监督的穿透力与针对性。

聚焦领域特性“分类施策”。不同行业领域的政治监督重点各异,需“量体裁衣”设计监督方案。对乡村振兴领域,要聚焦衔接资金使用、产业项目实效等;对民生保障部门,要紧盯政策落地精度、群众受益程度等。通过深入研究各领域专业知识、运行规律与廉政风险点,避免“外行监督内行”的尴尬,让监督既能“看懂业务”,更能“看透政治”。

依托科学方法“精准识变”。要善用调研督导“放大镜”,在与群众“拉家常”中察实情;活用廉情分析“预警器”,动态梳理问题线索,研判风险趋势;巧用谈心谈话“听诊器”,在面对面交流中捕捉苗头性问题。针对网络意识形态、乡村振兴新业态等新挑战,更要下“绣花功夫”研究其规律,找准风险点,让监督既能“防患于未然”,也能“应变于已然”。

紧盯问题根源“靶向整改”。发现问题不是终点,精准解决才是关键。对监督发现的问题,要区分性质、精准研判:是思想认识偏差的,强化理论武装促转变;是制度漏洞的,推动建章立制补短板;是执行不力的,压实责任链条抓落实。避免“一刀切”,通过约谈、建议书等方式,让整改措施精准对接问题根源,确保每一项监督都能“药到病除”。

三、常态长效:以“常态化”固本,让政治监督从“一阵风”到“四季风”

政治监督若搞“一阵风”,便如“雨过地皮湿”,难成长效;唯有常态长效、久久为功,方能如“四季风”般浸润基层。常态化是政治监督的保障线,其核心在于将监督融入治理全过程,形成“时时在线、处处可见”的监督生态。

织密“日常监督”网络。要建立“前置监督-全程监督-回头监督”的闭环链条决策部署时,提前介入看程序是否合规、方向是否跑偏;执行落实中,跟踪问效看进度是否滞后、措施是否到位;成效评估后,回头检查看问题是否反弹、机制是否完善。善用“周党日、月党课”等载体融入监督提醒,通过“三谈一访”掌握思想动态,让监督从“事后查处”向“全程防控”转变,实现“治未病”的效果。

贯通“多元监督”合力。基层监督不能“单打独斗”,而要“攥指成拳”。要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人大监督、民主监督、群众监督、舆论监督同频共振,构建“上下联动、左右协同”的监督矩阵。比如,将村级监督站打造成“前哨站”,让村务监督委员会成为“身边哨”,使群众监督成为“千只眼”等。通过信息共享、线索移送、成果共用,让监督既“见人见事”又“知微知著”,既“各司其职”又“同向发力”,形成“无处不在”的监督网。

紧盯“节点时段”发力。“四风”问题具有顽固性、反复性,监督必须“抓常、抓细、抓长”。要在重大会议召开、重要政策出台、重点项目启动等“关键时”强化监督,防止“上有政策、下有对策”;要在节假日、换届期等“敏感点”深化监督,严查隐形变异的作风问题。通过“节点+常态”的监督模式,让党员干部感受到“监督就在身边、纪律就在眼前”,始终保持“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”的警醒,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清风正气。

政治监督“三化”,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、三者相互联系、相互促进,共同构成基层政治监督的“方法论”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唯有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持续深化政治监督“三化”实践,方能为基层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、增添动能,以实际行动践行“两个维护”,答好新时代的“监督答卷”。(右江区阳圩镇纪委 黄钰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