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应该是什么模样?是在浩瀚的书海中汲取精神养分,是在绚烂的霓虹灯下释放青春活力,又或是在翻越山海中探寻未知的美好……青春没有标准答案,有人追逐理想的光芒,有人则选择成为照亮他人的火炬。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《青春之光》中,黄文秀以生命为笔书写青春注脚:“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”,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最动人的精神品格,唱响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。
“走出去之后,肯定有一部分人要回来的,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。”这句朴实的话语,正是黄文秀对青春使命的庄严承诺。2016年,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,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百色,投身脱贫攻坚一线。她说:“我来自贫困山区,我要回去,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,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尽绵薄之力。”怀着对故土的深情与改变家乡的愿望,她把初心镌刻在脱贫征程中。
青春何以闪光?黄文秀把基层当作青春成长的“磨刀石”,在基层的沃土中淬炼意志、增长才干。在百坭村,她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,推动砂糖橘产业、建设基础设施、发展电商服务,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振兴乡村的实践力量,带领百坭村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。
驻村一年,她的扶贫日记中写道:“我心中的长征,驻村一周年愉快。” 这既是对基层工作的诗意表达,更是对初心使命的朴素坚守。
黄文秀的人生轨迹,就如同一束穿透山野的“青春之光”,不仅照亮了百坭村脱贫攻坚前进的道路,更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树起精神灯塔。在她的精神感召下,成千上万名驻村干部投身乡村振兴事业:有人选择扎根基层、接续奋斗;有人将电商引入偏远山村,连接更加广阔的市场;有人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,带领村民走出致富新路。正如黄文秀所言:“只有扎根泥土,才能懂得人民。”
基层的磨砺,让青春褪去浮华,沉淀出担当的底色。黄文秀用生命诠释了青春的最高价值:奉献与担当。她的精神如同一面旗帜,召唤着更多人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。当下,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,更需要青年以黄文秀为镜,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寻找人生的坐标。正如新版教材所倡导的,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融合,正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。那些在基层淬炼中绽放的青春,终将在时代的答卷上写下熠熠生辉的答案,这正是对“青春何以闪光”最生动、最有力的诠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