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综合要闻

廉语清风 | 心有所畏 行有所止
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2025-08-21 08:48

法度是治国之纲。《管子》有云:“法者,天下之程式也,万事之仪表也。”古人云,畏法度者最快活。畏法度,能使人不为私欲所役,不被诱惑所惑,言行举止坦荡无畏。可以说,心有所畏、行有所止,才得最恒久的内心自在与人生快乐。

“畏”,本义恐惧,引申为敬服,常表现为道德自觉和定力自持。所谓“畏法度”,并非是对规则的怯懦回避,而是对纪法的由衷敬畏,是“遵纪守法、令行禁止”的自觉践行。古人云:“欲知平直,则必准绳;欲知方圆,则必规矩。”唯有手不越界、行不逾矩,方能邪不侵正、祸不妄至,这是党员干部立身行事的底线,更是安身立命的前提。畏法度者,视名节如碧玉,以自律筑牢防线抵御诱惑;畏法度者,用初心守牢底线,以责任担当彰显价值;畏法度者,靠实干赢得认可,以清正廉洁孕育快乐。

畏法度者心可安。对法度的敬畏,本质是对内心公义的守护,这份守护能让人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,在是非面前站稳脚跟。《左传》记载,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、受人爱戴。有人将一块宝玉献给他,他拒不接受,说:“我以不贪为宝,而你以宝玉为宝。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,我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,不如我们各有其宝。”子罕尚名节不苟取,以廉为宝,心中有道,乐在其中。正可谓,知偏正,秉公废私,名可昭也;知清浊,拒腐守德,心可安也。

畏法度者行有止。敬畏的根本在于慎独慎初慎微慎欲,强化自我约束、自我控制,做到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。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中记载,东汉名臣杨震面对深夜献金者,坚决不受,并严词驳斥:“天知、地知、我知、子知,何谓无知?”由此成就了“四知拒金”的千古佳话。遵法度而克己,则少生邪念不妄为。正如《韩非子》所言:“悬衡而知平,设规而知圆。”畏法度者懂得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,在权力面前不越雷池,在利益面前不踩红线,这份“行止有度”的自觉,让每一步前行都踏实稳健。

畏法度者事能成。法度不仅是克制贪欲的“紧箍咒”,更是成事的“护身符”。西晋名臣羊祜举荐人才不留名,只因他深知荐贤为国是法度所系、公义所在;焦裕禄“心中装着全体人民,唯独没有他自己”,在兰考治沙中严守“公款姓公”的规矩,不占公家一分一毫,用实干改变贫困面貌;谷文昌在东山当“一把手”时,从不占公家一寸木材,以克己奉公的坚守赢得百姓拥戴。他们的事迹证明,畏法度不是束缚手脚的“枷锁”,而是成就事业的“基石”。在法度框架内干事创业,躬身践行,才能赢得民心、汇聚力量,让每一份付出都收获应有的价值。

国有国法,党有党规。法度是不可逾越的红线,规矩是必须恪守的底线。“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,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”,正是对敬畏法度与不畏法度不同结果的深刻揭示。党员干部要谨记法度不可违,清白不可污,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形形色色的诱惑,唯有将法度刻在心中、落在行上,始终做到心有所畏、言有所戒、行有所止,才能永葆本色,赢得民心,实现价值。(张博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