岑花(1498-1556),壮族,归顺直隶州(今百色靖西市)人,世袭土官岑璋之女。因嫁给田州(今百色田阳区)土官岑猛为妻,为避开夫姓而改姓为“瓦”,改称为“瓦氏”。
修身
瓦氏夫人“髫龄读诗文,喜习武”,不仅善于博采众长,革新、充实古壮拳技艺,还精熟刀、剑、枪、狼牙棒、盾、弓弩、飞镖等壮械,尤其擅长双刀。明末名士、著名武艺家吴殳写有《双刀歌》,专门称赞其出神入化的刀法。瓦氏夫人还将传统壮械结合阵法发挥实用,据胡宗宪所著的《筹海图编》记载载,戚继光、俞大猷、谭纶等名将也仿效她,“演其技艺,习其劲捷”。
齐家
明嘉靖五年(1526年)九月,岑猛被诬陷谋反,遭到了明朝廷的讨伐。岑猛并没有谋反之意,当朝廷征讨大军兵临田州城下时,派长子岑邦彦赴军门申冤,并下令部下不与朝廷交战。谁知岑邦彦刚到工尧隘即被都指挥沈希仪所杀,岑猛也在逃往归顺州时被其岳父岑璋以毒酒所害。
岑猛遇害之后,田州一时无主,局势十分混乱。在这危难的时刻,瓦氏夫人不怒父酷,不怨天尤人,而是忍辱负重,利用智慧和勇气,处理好田州岑氏与四邻各府、州岑氏的关系,田州与朝廷的关系。首先,她指令官族及其他头目,接受朝廷对田州的处置,服从朝廷政令,争取朝廷的宽容谅解。同时,果断抢先行动,亲自带着幼孙岑芝到梧州军门告袭,得到朝廷的认可和支持。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权力争夺,瓦氏夫人不仅劝说官族和其他头目要放远目光以大局为重,阻止了四邻州县岑氏族人的互相仇杀,还排除众议,躬亲摄政,全力辅佐岑芝治理田州。
治州
瓦氏夫人辅政期间,克己砺志,善理州政,安定了社会秩序。同时积极发展农业生产,建义学,兴教育,在各方面均有所成就,人民得以安居乐业,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。
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,岑芝被朝廷征调到海南岛镇压黎族叛乱,战死于海南。于是,瓦氏夫人又负担起抚育岑芝之子的责任,继续掌管州内的一切政务。在长达29年的辅政时间里,田州平息了战乱,出现了安定繁荣的局面。这个时期,是岑氏土司统治田州几百年间经济最繁荣、社会最稳定的时期。
平天下
时间回到明朝中叶,随着明成祖迁都北京,政治中心的北移以及当时实行的海禁政策,使得江南沿海的国防废弛。早已凯觎我国富庶江南的倭寇瞄准了时机,出兵入侵我国东南沿海。
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四月,倭寇主力横冲直闯侵犯江浙地区,江浙、山东官兵望风逃遁,一时间滨海数千里同时告急,南京危在旦夕。新上任的兵部尚书张经曾在广西督府任职,经历过岑猛事件的他深知广西狼兵尤其是“岑家兵”的骁勇强悍,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征调田州、归顺、东兰、那地、南丹等五州狼兵急赴江南御倭。当时,岑芝已在海南阵亡,随其出征的狼兵因在外征战3年多而疲惫厌战,袭职的岑芝长子岑大寿年方5岁,不能掌兵事。文武土官听说朝廷又要征调田州兵,上下一片哗然,均反对应征。
此时的瓦氏夫人已经58岁了,刚经历了孙子岑芝的离世之痛,已经为庇佑田州费尽心力的她,听说朝廷征调狼兵御寇,从国家大局出发,审时度势,力排众议,毅然请缨代重孙挂帅出征,并对着家乡父老庄重立誓:“是行也,誓不与贼俱生!”
在与倭寇的长期厮杀与周旋中,瓦氏夫人及其所率狼兵横扫战场,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。其中,最为漂亮的一战当属“王江泾大捷”,围剿贼寇一千九百八十余名,是抗倭以来第一次大胜仗。
而金山之战最为著名:当时三千多倭寇来犯金山(今上海市金山区卫镇),将领白泫迎战,因敌众我寡身陷重围。原本只是领狼兵驻守金山卫的瓦氏夫人纵马冲击,拼尽全力突破围军,终于救回白泫。这一段惊心动魄和瓦氏夫人的沐血英姿,被载入史书:“披发舞刀、往来突阵,所乘马尾尽落,浴血奋斗而出。”
在众多的战役中,瓦氏夫人率领的“狼兵”连连告捷,屡建奇功,大大鼓舞了沿海人民的斗志。“花瓦家,能杀倭”的民谣在江浙沿海广为传颂。
作为抗倭大军中唯一的女将,瓦氏夫人虽然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朝廷官兵的歧视,经常面临来自封建社会的种种偏见和压力,但她率领的狼兵军纪严明,一不骚扰百姓欺压人民,二不掳掠,三不马踏禾田,部队所到之处深得当地民众爱戴,无不“箪食壶浆,以迎义师。”
明嘉靖三十五年(1556年),瓦氏夫人病殁,终年59岁,葬于今田阳区那兰村路桥。(百色市纪委监委根据《明史》《田州岑氏源流谱》等作品整理)

瓦氏夫人浮雕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