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题专栏 > 市纪委监委党史学习教育 > 百色红色故事

百色红色故事丨一盏照亮前程的马灯

来源:百色纪检监察网 作者:李康 发布时间:2021-06-21 16:23

在百色市田东县右江革命纪念馆内,陈列着一盏旧式马灯。这盏马灯看起来很普通,质朴无华,经受过风雨浸蚀,经历过烽火四起的年代,马灯周身已漆黑斑驳。但是,这盏普通的马灯,却是一盏珍贵的马灯,它见证着一段辉煌的历史。当年,邓小平就是在这盏马灯的灯光下,策划和部署恩隆暴动,拉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百色起义的序幕。

这盏普通的马灯,却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。这还得从滕国栋说起。

滕国栋,男,壮族,1902年出生于广西恩隆县林凤村(今田东县林逢镇林逢村),青年时考入广西省立第五中学(今百色中学),后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回乡。

滕国栋积极投身农民运动,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为了方便晚上走村串户宣传发动群众,滕国栋向亲戚借钱,买回这盏马灯。“日穿草鞋干革命,夜提马灯访贫农”。这盏马灯伴随着滕国栋和他的战友们走进壮乡瑶寨,唤起世世代代受压迫、受剥削的贫苦农民,组织农协会,建立农民自卫军。

1927年4月血雨腥风狂吹八桂大地的时候,滕国栋担任恩隆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,率领农军攻打思林、果德、向都等地团局武装,向青天白旗射出一颗颗愤怒的子弹。

1929年10月20日,邓小平、张云逸等率领我党掌握的武装部队广西警备第四大队踏上恩隆(今田东县)平马这片热土,准备举行武装起义。

此时,曾经在云、桂边界流窜为匪,后被俞作柏收编的熊镐,亦带领反动的广西警备第三大队跟随来到平马,在平马安扎大队部和两个营的兵力,妄图抢占右江地盘。

邓小平决心铲除这股反革命势力,扫清百色起义障碍。

1929年10月26日晚,在平马经正书院(今右江革命纪念馆)大厅里,中共右江工委书记雷经天主持召开恩隆、思林、奉议三县农军领导人会议,滕国栋带着这盏马灯参加了会议。

邓小平坐在长方形桌边,在一盏如豆的油灯下,边听发言,边做笔记,显得很吃力。滕国栋见状便点燃自己的那盏马灯,扭高灯蕊,放到小平面前。明亮的灯火使邓小平感到很惊喜,他抬头看着滕国栋,用浓重的四川话笑着道谢。

在明亮的灯光下,邓小平挥笔在笔记本上“刷刷刷”地书写着,一个强攻与智取相结合、围歼反动第三大队的作战部署,就在这马灯灯光里,在伟人的笔端下形成。

1929年10月28日,按照邓小平的部署,滕国栋带领恩隆县农军配合广西警备第四大队一个营,一举歼灭驻扎在平马的反动的第三大队部和两个营,俘敌三个连,毙敌数十人,缴枪300多支。同时,还活捉恩隆县政府主要官员,缴了县警备队的枪械。

战后,邓小平说:“我们的这次战斗十分顺利。”的确,这次战斗,它象霹雳惊雷,使豪绅地主和反动当局慌了手脚。它象春雷唤雨,唤起了右江千百万群众,拿起枪杆子,实行“武装割据”。

这次暴动,拉开了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的序幕。此后,滕国栋带着这盏马灯,跟随邓小平转战右江流域。

1930年10月,邓小平奉命率领红七军主力北上,滕国栋被推选为红七军二十一师党委委员,留在右江领导革命根据地继续斗争。

这盏曾经为邓小平照明的马灯,成了滕国栋更加珍爱、随身携带的心爱之物。在深山,在密林,在岩洞,在滕国栋带领红军指战员抗击桂军的每个地方,都会看到这盏马灯在闪烁着希望的光芒。

1936 年7月,时任右江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滕国栋在果德(今平果县果化镇)六孔村被叛徒杀害。他的妻子将这盏马灯和其他遗物转移到恩隆县祷午姑妈滕秀梅家,让姑妈保管、收藏。

1996年10月,右江革命纪念馆向社会征集革命文物时,滕秀梅老人献出烈士遗物,其中就包含这盏珍贵的马灯。

这盏马灯,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,勾引起我们的回忆。它仿佛在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,并且一直在坚定不移地指引着。  (田东县纪委监委  李  康  收集整理)